我国有着悠长的制茶、喝茶前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茶都是上流社会的专属品。周朝时,茶是用来吃的;秦朝时,吃茶改为喝茶;到了唐朝,人们在煮茶时会参加茱萸、葱、姜、枣、橘皮等,配成一道香馥馥的茶。
宋朝时,人们的日子中随处可见“香”:墨汁里增加冰片、麝香等香料后,称为“香墨”;书卷里夹一枚防虫防潮的芸香草,称为“书香”;饮食里参加香药制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后,称为“香饮子”;茶里参加香料后,便一跃成为可用来进贡的香茶。宋人陈敬在《陈氏香谱》一书中记载了叶廷珪创制“经进龙麝香茶”的制法:“白豆蔻一两去皮、白檀木七钱、寒水石五分、麝香四钱、沉香三钱梨汁制、片脑二钱半、甘草末三钱、上等高茶一斤……”制造的过程委实杂乱。
北宋所制进贡之龙凤团茶,质量上乘,数量稀疏,该茶将冰片、麝香等名香增加其间以蒸成茶饼。“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沉烧处碧凝烟。”这种茶饼是茶又非茶,既可用开水冲泡,也可直接放入口中含嚼,有点像现在的口香糖,有新鲜口气,解秽、解苦、开胃的成效。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按北宋的金价换算,一两银子还买不到一两茶饼,可见其时的茶饼有多贵。
不过,直接往茶叶中参加香料后,浓郁的香气会让茶叶失掉本真滋味,所以古人又尝试用香料、香花熏制香茶,这样就能够只保存香气,而不损坏茶叶原本的清香。
桂花、茉莉、玫瑰、菊花、梅花等皆可作为熏茶的天然香料,正所谓“茶引花香,亦益茶味”。明朝朱权在《茶谱》中写道:“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怒放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基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心爱。有不必花,用冰片熏香亦可。”此“熏香茶法”连续至今,便有了“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世榜首香”的茉莉花茶。现在,人们常喝的茶现已越来越回归茶叶的本真滋味,杂乱的香料入茶只偶然见之。
说完熏茶,再来说说熏香。小说《红楼梦》的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本回经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而宛转地将《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的开展和结局都告知了出来。贾宝玉在旅游太虚幻境时闻到了一缕清香,竟不知所焚何物,所以问警幻仙姑,警幻仙姑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
贾宝玉是“闻”到香,而不是“看”到香,阐明此香无烟,选用的是“只闻香气不见烟”的隔火熏香方法。隔火熏香是指用云母片、银叶片或其他隔火资料将香品和香炭火离隔的品香方法,它最能体现国人寻求典雅、内敛、宛转的传统。
翻阅古代用香的描绘,简直一切香方在提及销香之法时,最常用的便是“烧”“爇”“焚”等字眼。关于今人而言,“烧”“爇”“焚”好像都是一个意思——点着后用火烧;但在古人的品香过程中,销香之法绝不是用火烧,而是隔火熏香。人们会先将各种香材研成末,然后将炼好的蜜与香末混合均匀,再制造成各种形状的香品。
熏香时,能够点着香炭,然后间隔必定间隔缓缓烘烤隔片中的香品;也能够用香灰将燃好的炭埋好,再利用燃炭的温度熏烤隔片中的香品。隔火熏香既考究温度,也对隔片的原料有所要求。隔片以传热性好、漂亮实用为准则,常用的原料有陶片、云母、玉、银、石、瓷、铜等。这种“只闻香气不见烟”的品香方法能让香品的香气释放得更舒缓,香味更醇和,也更能增加“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情味,因此深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欢,亦是宋代很盛行的典雅品香方法。
一炉香,除了尽享香气带来的嗅觉享用,更重要的是,香早已具有了较强的寓情于物的精力和文明特点。在香料丰厚的宋朝,熏香还具有必定的消遣、娱乐和显示身份的效果。
《鸡肋编》中记载了北宋权臣蔡京款待来宾时运用“无火之香”的景象:“京渝女童使焚香,久之不至,坐客皆窃怪之,已而报云香满,蔡使卷帘,则见香气自它室而出,霭若云雾,濛濛满坐,几不相睹,而无焰火之烈。既归,衣冠芳馥,数日不歇。计非数十两,不能如是之浓也,其奢华大略如此。”
《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就好像水中月、镜中花,不知贾宝玉大梦一场醒来,是否还记得“群芳髓”的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