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河源市的龙川绿油农业开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油农业”)绿油古法压榨车间,榨油师傅运用非遗传承的古法榨油技艺正在榨山茶油:晾干的山茶籽放入碾盘后被均匀碾成细粉,经过蒸粉、压饼、上榨等过程,再装上压膛木块及木楔后用石锤敲击着木楔,色泽金黄的山茶油便从槽中轻缓流动而出,整个压榨车间芳香四溢。
龙川自古就有油茶栽培前史,是“国家油茶出产要点县”。据龙川县志记载,油茶栽培可追溯到隋唐时期,距今已1500年。本年9月,“龙川山茶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地舆标志维护产品,成为河源市第四个、龙川县首个地舆标志维护产品。
龙川古法榨油是一门陈旧民间手工,经过代代口耳相传,可谓民间手工艺的“活化石”,具有共同的前史、文明和科普教育价值。至今,龙川古法榨油技艺已传承五代,历时130多年。
龙川县赤光镇浮下村的骆东梅是把握全套技艺的人之一。骆东梅说,他有一个愿望,便是想把家园“赤光”变成“油缸”,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运用家园甘旨、原生态的山茶油。所以,他在2015年回乡创办了公司承继并维护古法榨油工艺。
作为第五代龙川古法榨油传承人,为连续、传承古法榨油技艺,骆东梅招集该技艺首要传承人树立专项维护小组,延聘专业摄像团队,将每道工艺、每步流程以及技艺开展前史、项目开展情况等拍照、收拾成文字和印象材料建档保存。一起为扩展传承人部队,他还完结下一代传承人的甄选和培育,到现在现已培育、训练6名榨油师傅,并在龙川县投入资金建成古法榨油车间,建成的绿油古法压榨车间也是河源市非物质文明遗产。
绿油农业是一家专心原生态油茶栽培、研制出产、精深加工和集休闲摄生、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油茶企业。据骆东梅介绍,除了古法压榨车间以外,该公司还具有一条年产1000吨的压榨茶油出产线,出产线选用现代化双螺旋压榨机低温物理压榨技能,经过116层过滤体系,以及自动化、无菌灌装车间,严厉把控质量。
近年来,该公司在古法榨油工艺的基础上移风易俗,经过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协作树立油茶产品研制机制,树立“龙川油茶研究所”,大力研制保存油茶的营养价值,用更健康、更科学的加工工艺打造质量更高的山茶油。
骆东梅介绍,现在公司年产量达到了1000吨,经过压榨工艺提高产能和产品的销量,加大发掘茶油的价值研制延伸产品,现在已出产出茶油洗护用品系列、茶油护肤品等。
绿油农业的开展仅仅龙川油茶工业欣欣向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川县大力推进油茶栽培,现在全县油茶栽培总面积达45.59万亩,从事油茶出产运营的企业达155家,30亩以上栽培大户1128户,从事油茶工业人员超1万人。鲜果总产量约15.14万吨,油茶籽年产量约3.78万吨,茶油产能达0.94万吨,油茶工业产量11.86亿元(鲜果),加工成茶油产量达18.93亿元,栽培向规模化标准化改变,产品开发向精深加工方面改变,商场由涣散运营向品牌出售改变。
此外,龙川县委、县政府不断擦亮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驻龙川县工作队的赋能下,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油瓶子”基地,以建造“全国油茶示范县”“国家油茶工业高质量开展试点县”为关键,将油茶工业打造成具有区域特征优势工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工业,把油茶“小特产”做成了村庄复兴“大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