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福建永泰县的闇亭禅寺迎来了一批意料之外的访客。这些革委会的工作人员手持群众举报,称寺内有两名和尚身份可疑。
寺庙里的僧人们都显得格外紧张,其中一位名叫妙圆的和尚趁乱翻墙逃入山中;另一位被举报的磬扬法师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坦然接受调查,道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磬扬法师坦白说自己并非叫谢长生,而是一个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被认定为革命烈士的人。
这番话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和尚自称是革命烈士,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但磬扬法师神色如常,他说自己的真名叫杨道明,曾是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的主席。然而,没有一点证据可以证明磬扬法师的说法。
工作人员翻阅了相关档案,发现确实有一位名叫杨道明的革命烈士,是在1935年的一场战斗中牺牲的。但三十年过去了,要如何证明一个和尚就是当年的革命领袖?
磬扬法师提出可以写信回老家求证,他说江西兴国或许还有知道真相的人。就这样,一封信被寄往了江西兴国县,收信人是县人事局的杨真明。
他看到信封上的寄件人时,更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并没有在福建的亲戚,为何会收到一封来自寺庙的信?
带着疑惑,杨真明拆开了信件。信中提到的每一件家事,每一个细节,都与他记忆中的弟弟杨道明完全吻合,他的手不禁颤抖起来。这让他既惊喜又困惑:难道弟弟真的还活着?
杨真明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他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很快组织有关部门调查核实,派人前往兴国烈士纪念馆,调阅了杨道明的所有相关资料。
经过仔细比对信件内容与历史档案,专案组最终确认,这位隐居在福建寺庙的磬扬法师,的确就是当年的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道明。
相关部门立即向永泰革委会出具了证明文件。对这个意外的发现,杨真明第一时间通知了自己的侄女杨德招。
20世纪30年代初,江西兴国,二十岁出头的杨道明,和许多农家子弟一样,早早就辍学务农。1930年2月,他偷偷翻过几座山头,来到邻近的圩镇,只为一睹演讲的风采。
那天的群众大会上,慷慨激昂的演讲让台下的民众热血沸腾。杨道明站在人群中,听着关于的理想,听着关于农民翻身得解放的承诺,心中燃起了从未有过的希望。
就是从这一天起,杨道明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担任了荷溪乡的财政委员。
同年年底,对中央苏区展开了疯狂的围剿。杨道明的母亲和大哥,父亲投河自尽,妻子与两个嫂子被敌人掳走,二哥只得逃到寺庙避难。
杨道明和乡苏主席等同志一起,组织群众抢夺粮仓支援前线。虽然行动中遭遇敌军包围,但他凭借机智和勇气,成功突围。
从1931年到1934年,杨道明相继担任了永丰区团委组织部长、兴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苏维埃内务部长,直至升任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内务部副部长。
在这短短几年间,年仅25岁的杨道明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工作上的能力和革命热情。他创造的工作标准在苏区广受好评,毛主席也多次在全党全军面前表扬他的实干精神。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务,因为当时的闽赣地区形势复杂,既要应对的军事压力,又要维持地方治理。
临行前,特地叮嘱他要充分的利用闽赣的地形优势,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力量。这次谈话,成为了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中央红军主力撤离后,闽赣地区的形势日趋严峻。
杨道明收到中央最后一封电报,得知组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闽赣地区的游击战争需要他们自行组织和发展。
杨道明带领着闽赣的同志们继续战斗,他们且战且退,从归化到清流,再到宁化,不断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寻找突破。
虽然部队在连续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但杨道明始终没放弃希望,带领着剩余的战士向戴云山区转移,准备在那里重整旗鼓。
杨道明带领的闽赣部队刚刚抵达,就遭遇了德化等三县保安团的重重包围。敌人的目标很明确:要将这支残存的革命力量彻底剿灭。
一些反常的迹象引起了杨道明的警觉。当天深夜查岗时,他发现军区的三位主要负责人——司令员宋清泉、参谋长徐江汉和政治部主任彭祜不见了踪影。
虽然他们很快回来,解释说是去做战略部署,但杨道明心中已经升起了不祥的预感。第二天凌晨,他又发现保卫局长杨良生鬼鬼祟祟地往山下走,这更加深了他的疑虑。
经过严厉盘问,杨道明终于从几个军区负责人口中得知了真相:他们已与方面取得了联系,准备投降。
这个发现让杨道明震惊万分。他立即与省委书记钟循仁商议对策,决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希望能挽回这些同志的心。
会议上的争执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宋清泉等人坚持要推迟撤离时间,这让局势变得更危险。
第二天清晨,宋清泉和徐江汉已经不见踪影,而敌人的包围圈正在迅速收紧。杨道明意识到情况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立即组织剩余的队伍准备突围。
更大的背叛还在后面。彭祜假意配合撤离,却暗中设下埋伏,企图置钟循仁于死地。在垭口处,彭祜向钟循仁开枪,导致钟循仁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中。
杨道明带领着忠诚的战士们,在弹药几乎耗尽的情况下依然奋勇抵抗。他们用尽了最后一颗子弹,又拿起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
最后,在山头被围困时,只剩下杨道明和其他五名战士。面对绝境,他们选择了跳崖求生。敌人认定他们必死无疑,打了几轮枪后就撤离了。
虽然他们都受了伤,但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晚上,杨道明带领其他五名战士重返战场,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幸存者。
在搜寻过程中,他们在草丛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钟循仁。杨道明背起重伤的战友,在夜色的掩护下找到了一户农家,得到了救治。
经过这场战斗,杨道明和钟循仁与组织已经失去联系,继续战斗将会给普通群众带来更多牺牲。
在养伤期间,他们召集剩下的七名战士开会,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暂时解散组织,分头隐藏。
作为闽赣省的主要领导,杨道明和钟循仁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为了不连累其他同志,两人决定结伴而行,寻找新的道路。
就这样,他们化装成乞丐,改名换姓,一路打探党组织的消息。然而,半年过去了,他们既没找到其他幸存的同志,也没有接上组织的关系。
九座寺和闇亭禅寺相距不远。1935年,杨道明和钟循仁来到九座寺讨饭,看着寺院中安详的生活氛围,钟循仁向杨道明提议,不如在此出家,以僧人身份继续等待革命的时机。
九座寺的主持妙智法师并未立即答应他们的请求。妙智法师一眼就看出两人非比寻常,他担心香火鼎盛的九座寺会让二人暴露身份。
妙智法师道出了实情:他早已看出二人是人,为了他们的安全,建议他们前往更为偏僻的闇亭禅寺。
当二人抵达闇亭禅寺时,杨道明竟发现寺院的住持品香法师正是他在瑞金时期曾经见过的故人。
品香法师认为若要保全性命,就必须真正皈依佛门。就这样,杨道明和钟循仁分别法号为磬扬和妙圆,开始了他们的空门生活。
虽然披上袈裟,但两人始终没放弃寻找组织的希望。直到新中国成立,他们才得知一个令人唏嘘的往事:早在1935年他们刚走散时,陶铸就曾派人到闇亭寺寻找过他们。
只是因为杨道明当时正好外出治病,加上二人都已改名换姓,这次相认终究是错过了。
1949年,妙圆曾提议二人还俗,重返组织。但磬扬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自己为革命事业做得太少,此时归队似乎有争功之嫌。
更重要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寺院生活,他们已习惯了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尤其是在品香法师圆寂后,磬扬继承了衣钵,承担起了闇亭禅寺的管理重任。
1981年4月,钟循仁在寺中病逝。四年后,1985年,已是75岁高龄的钟国楚少将专程来到永泰,寻访他的这位老领导。
当年在兴国县和泰县工作期间,钟国楚曾是杨道明和钟循仁的下属。他恳请杨道明还俗,认为整理这段历史不是为了争功,而是为了还原真相,告慰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真相大白后,组织考虑到杨道明的特殊情况,破例允许他以僧人身份继续在寺院工作。他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主管当地的佛教事务。
每当有人问起过往,杨道明谦逊地表示,自己愧对组织的信任,只愿在有生之年为人民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1999年5月,杨道明在闇亭禅寺圆寂。永泰的百姓为他写下了一首诗:"风雨宿音亭,天心月圆时。于此证功德,人间念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