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义乌文化的一张靓丽的金名片。在打造文化之城的宏大建设中,认识婺剧,了解婺剧,欣赏婺剧,保护婺剧,传承婺剧,领略婺剧的魅力,是作为当代义乌人的使命。
50年前的红火一时,记忆犹新:作为义乌农村大队的团支书,我领头办过文宣队,在排演时下流行的三句半、表演唱等节目的同时,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自己动手创作了一部反映革命斗争的剧本,村里略懂婺剧调的老人配了曲,不仅在本村多次演出,还应邀到临近的大队演出,观者如潮,反响热烈,过了一把婺剧瘾。
快40年了,这一幕,似在眼前:天下着冷雨,寒风拂面,正月初头的戏台前观众寥寥。我骑着自行车经过戏台前的村道,蓦然发现在戏台的一角,蹲坐着我那不满6岁的儿子,清澈的眼神在演员的身上流转。我拐了个弯,到戏台边轻声喊儿子,天太冷了,想让他一起回家。不料他只转了一下头,目光又停留在演员的一招一式上:还没演完呢。等到冻得脸蛋发紫的儿子回家,问他演的是什么戏,他只说:婺剧,好看。
20年了,义乌知名剧作家贾祥龙先生创作婺剧大戏《百尺楼》,邀我当顾问。自知难堪此任,但盛情难却,无奈允之,然履职不多,实才惭愧。待戏首演,观者如云,可见婺剧魅力一斑,让人回味无穷。
有了上述经历,自以为对婺剧缘份匪浅,知道。但当我走进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下称“中心”)的那一刻,还是确确实实地感到震撼:婺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薪尽火传,刻不容缓;保护,一倡百和,任重道远。在义乌打造文化之城的实践中,婺剧,作为文化软实力,当仁不让地占有一席之地。
树有根,水有源,万事万物都是有迹可循,有目共见。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婺剧,自然根深蒂固,源清流洁。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衢州、丽水、临海、建德、淳安及江西北部的玉山、上饶等地,是这些地区群众最喜闻乐见的的文化生活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中叶,婺剧就在这块土地上萌芽、发展成长,至今已500余年。这也与世上任何事物一样,兴起、衰落,都有它的规律。婺剧能在金华一带大行其道,经久不衰,也是有它的必然性。元末明初,金华一带是盐、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必经之路,自然而然成为了商业贸易繁荣地区。加之民众勤劳,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为婺剧的落地生根、蒸蒸日上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元末明初的金华一带,南戏盛行,红火一时。明万历年间起,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腔,相继传入金华。这些走进金华大地的戏曲形式,并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而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它们同台演出,互相影响,在语言、表演风格、打击乐、服装、道具等方面渐趋统一,逐步形成了金华地方性这一多声腔剧种。因金华古称婺州,1950年华东戏曲改革工作会议上,把兼演高腔、昆腔、徽戏、乱弹、滩簧、时调等声腔的地方性剧种命名为婺剧,从此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在义乌,当时各级业余婺剧团达220多个,无论城镇乡村,男女老幼,都能哼上一两句西皮、二凡、三五七、芦花调,花头台、踏八仙,更是家喻户晓。逢年过节,婺剧演出,遍地开花,蔚然成风。有一个物证,足见200年前义乌戏剧之盛:建成于清嘉庆18年的国家级文保单位黄山八面厅,留存100多幅以婺剧剧目为内容的木雕,至今让人流连难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婺剧蒸蒸日上之时,义乌婺剧团应运而生。它的前身是成立于民国38年(1949)的徽班徐乐舞台。是年4月,徐乐舞台在金华开班。1953年4月,转入江西玉山,改名为江西玉山婺剧团。1955年5月,玉山婺剧团到义乌,登记为浙江省义乌婺剧团。从此,婺剧更与义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义乌的文化建设作出积极的努力。
汗流浃背的我们走进中心,与演职员们近距离接触,感悟到什么是热火朝天,热情似火。
在普罗大众的一般印象中,汗如雨下、挥汗如雨、大汗淋漓、汗流洽衣等等词语,多为形容体力劳动者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时的状态。作为婺剧工作者,是文化传播工作者,更多地应归类为脑力劳动者。与这些描写汗的状态的词语有些扯不上边。但是,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词语用在中心的演职员们的身上,却也十分贴切,完完全全能颠覆固有观念。那是三伏季节的一个上午,正是酷暑施虐,炽热的阳光,似乎要把石头都烤炙出油来。当中心的梅立忠老师领我们走进广阔的练功房时,虽然数台立式空调柜机,正满负荷运转,冷气在不知疲倦地布散在整体空间,但是,在认真排练的演员们的额上,单薄的练功服上,还是能明显地看到汗渍的痕迹。一抬手,一举足,都真真切切地书写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激越诗章。年近六旬的国家一级演员楼巧珠,婺剧界首位“白玉兰”奖获得者,正领着一班人一丝不苟地排练,不知不觉间,汗已尽情流淌。在稍歇片刻的空档,我们上前去打了个招呼。楼老师抹一把汗水,说,不好意思,正练着。说罢,又带着大伙练起来。墙上那醒目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言地诠释着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匠心。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功一定是心血凝结而成的。义乌婺剧能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大放异彩,是一代又一代的义乌婺剧人的传承和坚守。
站在练功房里,大功率的空调似乎失去了应有的脾气,冷气冷风全没了昔日的模样,在干劲冲天的演职员眼里,只是摆设,只是陪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段唱词,一段乐曲都是伴随着涔涔汗水,都是在辛勤劳作中锤炼而成。正如俗话说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就是真掉馅饼了,也只属于早起的人。早起的人,不就是任劳任怨的辛勤的人吗?很欣赏中心的国家一级演员季灵萃的一句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正因如此,作为从事武生这个行当的女生,付出了更多的辛勤努力,承受了更多的艰苦和压力。她也曾感到这条路太难走了,但“很爱这个行当”,正是一个爱字,让她义无反顾,一路前行。只要观众喜爱,社会需要,这就是前行的动力,吃得下苦,受得了累,全为了让观众满意称心的那一瞬间。从传统到现代,从程式到现实,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更不可能投机取巧,观众真心实意地鼓掌喝彩,才是真正成功的标志。看过一段义乌婺剧团演员练功的短视频,那的手臂上,是一块又一块的淤青和红肿,让人既敬佩又心疼。有什么办法呢?成功就是汗水加泪水,努力加坚持,这是成长之道,也是必由之路,这也是中心,为义乌文化之城的建设出大力、流大汗的具体表现。
婺剧自南戏在金华一带滥觞,逐步形成有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完成的,它的地位的确立,是一代又一代热爱这项事业的人们,如体育界的接力赛一样,一棒又一棒地奋力奔跑,永不服输而实现的。
在戏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戏曲史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戏曲史的一半是婺剧。南戏“活化石”之称并非浪得虚名。众所周知,京剧,国粹。200多年前的徽戏进京,成就了举世闻名的京剧。195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就曾这样赞过婺剧: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从这段话中,我们显而易见,京剧大师对婺剧的推崇。婺韵悠悠自难忘,承前启后惟发扬。在历史长河中,艰难跋涉的婺剧,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喜爱。为了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能长盛不衰,义乌市于2012年10月,整合义乌婺剧团和义乌剧院,成立了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旨在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弘扬光大,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绽放青春光彩。
中心领导一腔自豪地告诉我们,中心成立后,常演剧目20余台,年均演出场次200场左右,曾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服务基层先进集体”、义乌市政府集体记功二次、集体嘉奖表彰一次。这样的成绩取得,是不多见的。
群星闪耀,是中心的一大特色。一个小小的县级剧团,竟拥有6名国家一级演员,17名国家二级演员。这么多的高级职称的演职员群体,恐怕在全国的县级机构中也不多见吧。高级职称的取得,代表着职业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素养,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勤学苦练换来的。这也告诉世人,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坚持。大树的枝繁叶茂,是因为深深扎根泥土时,它才能真正拥有深度;大树在生长的时候,只有不断强大自己,它才能真正拥有高度。中心的演职员群体,都是这样的一棵棵大树。
有哲人说,生命的瞬间,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有生命的婺剧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却是可以传承的,它的魅力,是可以绵延不绝的。中心的职责,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落脚点。
婺剧虽然与大多数戏曲一样,离不开它的基本功能,但它又有自身的艺术特点,在唱腔、行当、妆容、脸谱、乐器、曲牌、音乐、服装、盔帽、绝活、绝技等方面都有它的独特一面。表演中展现出的是古朴强烈、粗中有细、刚柔并济,重武功、多特技、善夸张;音乐丰富,唱腔优美;地域特色鲜明,脸谱、服饰别具一格。正是这些独特艺术魅力,打动了观众的心,使之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充满了生命力。
不付出超人代价,就练不出超人本领,也得不到超人成就。有一组数字,可以充分说明婺剧的魅力和保护传承中心的不懈努力:2023年,惠民演出250多场,送戏下乡活动76场,在北苑街道8个文化礼堂开展文艺演出20场、婺剧现代戏《义乌高华》获浙江省十五届戏剧节最高奖“兰花奖•新剧目奖”;汤义波(国家一级演员)获优秀表演奖。《义乌高华》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剧目,参加在温州的展演,这是中心成立以来首部入选中国戏剧节的剧目,还曾赴丽水、永康、武义、建德、东阳等县市的10多个村镇交流演出,丰富和活跃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数字是枯燥的,但对应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全身心的付出。
成绩是耀眼的,付出同样是惊人的。张国标,国家一级演员。1979年考进婺剧团,转眼已逾40年,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其中的风风雨雨,千锤百炼,岂是一两句能概括的。当在剧院见到他时,想不到他只风轻云淡地三个字:“喜欢呗!”40多年的酸甜苦辣,40多个春花秋月,都浓缩在这三个字中。正是喜欢,让戏曲界凝结出团结协作、注重整体、敬业爱岗的“一棵菜精神”。中心的演职员们,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独木不成林的道理,一直秉持“一棵菜”精神,像菜根、菜心、菜叶、菜帮,互相依靠,形成整体,共同为演出的成功而各司其职。
为使婺剧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不落伍,中心把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引进新的技术方法,数字化同步跟进。目前视频号浏览量114.6万、换装视频号浏览量103.2万,引起相关媒体的关注。文旅中国、浙江文旅、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蓝新闻、金华发布、义乌融媒体等竞相报导。为培养后备人才,丰富演出剧目,中心邀请名家名师定期给青年演员们辅导唱功、练习声法,以戏代功,促进婺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扩大影响,中心还积极开展婺剧研学和婺剧进校园活动,将戏曲艺术融入儿童文化,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感受戏曲的窗口,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婺剧的广泛传播,踏出了一条新路。
在中心的非遗馆里,我们见到了一方浓缩于一隅的舞台,正中“徐乐舞台”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梅老师指着舞台,神情肃穆,他说,这就是义乌婺剧团的起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能忘记它。是呀,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义乌婺剧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扬帆远航,为义乌文化之城建设添砖加瓦,初心不能淡忘,也不应该淡忘。
极目新闻记者 舒隆焕12月11日,甘肃白银市村民高先生向极目新闻反映,自家羊圈里的山羊丢了40多只,他怀疑有人趁10日凌晨下雪偷了羊,已报警。高先生家的羊群(视频截图)高先生今年30岁,家住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某村庄,在外务工多年后回乡创业,与父母一起养了数百只羊。
赵某是江苏一家化工公司负责操作锅炉的工作人员,需要监控焚化炉水温、水压,确保安全。前段时间,公司领导发现,赵某在夜班期间,多次出现长时间擅离职守和睡觉的情况,最长能睡9个小时。
12月11日下午,深圳一豪宅小区发生火情。据深圳消防通报,当日14时46分,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报警:南山区粤海街道悦府二期一栋发生警情,指挥中心调派首战力量16辆消防车80名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处置,南山大队全勤指挥组遂行出动。目前,消防救援力量已到场,详细情况待进一步核实。
恒大清盘人正在穷尽手段追索资产。12月11日,据港媒消息,恒大清盘人安迈(Alvarez & Marsal)已接管许家印名下持有私人飞机的离岸实体公司,并将飞机挂牌出售。该飞机的机龄14年,为空客A319型号,大小与商用客机相当,目前停泊在广州。
重要提醒!2025年兵役登记工作将于2025年1月1日开始已经进行过兵役登记,有参军意向的可直接参加网上应征报名。依法服兵役和进行兵役登记是每个适龄公民应尽的光荣义务和神圣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明确国家实行兵役登记制度,每名男性青年在年满18周岁时都要履行兵役登记义务。
南都讯 12月11日,珠海市公安局、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发布《关于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设立临时安全检查站的公告》。依据《公告》要求,2024年12月13日8时至12月22日24时,途经港珠澳大桥从香港入境澳门和珠海的人员、车辆及携带物品,须接受安全检查。
近日于和伟主演的刑侦题材电视剧《我是刑警》爆火与此同时,网友发现某平台出现一个自称“周克华情人张某英”的账号将自己与剧情中的嫌疑犯关联起来以此来“蹭热度”其在个人介绍中称自己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某村“我是周克华的情人张某英目前只过平凡的生活所以在发作品时我不发露脸视
来源:健康杭州 最近杭城的气温 一天天走低 忙活了一整天,洗个热乎乎的澡 再钻进暖暖的被窝,再舒服不过! 然而不少人洗澡时 或多或少会犯些错 结果把本该舒服又养人的“养生澡”硬生生洗成了“伤身澡”冬天多久洗一次澡最好?洗澡频率主要根据个体的需求和偏好。
河北救护车被堵惨事后续:老人抢救无果离世,家属痛不欲生,警方介入,车主罪责待判!
在河北廊坊的那个小区里,本应是平静的清晨,却被一场突发的对峙打破了安宁。一辆救护车,闪烁着警示灯,鸣着急切的笛声,风驰电掣般驶入小区,车上承载着一位正与死神赛跑的紧急病患。
最新!美国两艘驱逐舰、三艘护卫舰遭袭击!美国中央司令部回应......
每经编辑:杜宇据央视新闻12月11日消息,当地时间12月10日,也门胡塞武装部队发表相关声明,宣布针对一系列目标开展军事行动,包括在亚丁湾针对“两艘美国驱逐舰和三艘护卫舰”发起袭击,以及针对以色列的雅法等地区目标发动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