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杨星国与他的蛋雕艺术

2025-04-03 富硒茶系列

产品介绍

  选蛋、布图、构思、雕刻、装裱经过十余道工序,一件蛋雕艺术品在非遗传承人杨星国手中诞生。杨星国以蛋为纸、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让蛋壳生花。

  今年47岁的杨星国,是河州蛋雕艺术的创始人,也是甘肃省临夏州州级非遗传承人。自幼酷爱手工制作的他,曾是一位穿梭于青藏线年的一次偶然机会,杨星国被网上一件精美绝伦的蛋雕艺术品深深吸引。在那个时代,接触蛋雕的人寥寥无几,有关的资料更是稀缺,但这份独特的魅力激发了他学习蛋雕的决心。

  “前半个月,我驾驶货车奔波劳碌养家糊口。后半个月,就全身心投入到蛋雕的学习中,沉浸在镂雕、浮雕、影雕等技艺中。”

  杨星国向记者介绍,蛋雕工艺品大概能分为浮雕和镂空蛋雕两大类。浮雕是在蛋壳上雕刻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最后的效果类似于素描或线条勾勒。镂空蛋雕则是选用质地较为厚实的鹅蛋或鸵鸟蛋等,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雕刻,相比于浮雕,造型更加立体、丰富。

  “一枚鸡蛋壳的厚度不足0.3毫米,鸵鸟蛋的也仅有不到2毫米。在这小小的蛋壳上雕刻成画,无疑是挑战。”杨星国说,“从始至终,蛋雕都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手部的稳定以及下刀的精准,有的蛋雕作品需要耗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但最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到了最后一步,也可能因为瞬间的疏忽而导致碎片飞溅,前功尽弃。所以,蛋雕也被誉为最脆弱的心跳手艺。”

  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如今技艺的炉火纯青,杨星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用心雕琢每一件作品。他将家乡临夏独具特色的砖雕、木雕、葫芦雕刻的图案和手法巧妙地融入蛋雕作品中,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2016年,杨星国在临夏市的八坊十三巷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将河州蛋雕作为临夏的特色手工艺展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2018年,他的鸵鸟蛋作品《牡丹亭》和鸸鹋蛋作品《八坊印象》在第14届深圳文博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铜奖。

  在《牡丹亭》这件作品中,浮雕、阴雕、阳雕、拼雕等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将鸵鸟蛋壳细分成300片,精心打磨成“瓦片”状,逐片贴合成外层的亭顶盖;而内层则选用鸸鹋蛋壳,依照牡丹花的层次进行雕透处理,从外到内依次为深墨、墨绿、淡绿、白色四层。

  然而,蛋雕作品在运送过程中极易破损,这成了影响其市场销售的瓶颈。未解决这一问题,杨星国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发,为自己的蛋雕产品设计了防震底座和外罩,有效地解决了运送过程中的损坏问题。同时,为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他在传统技艺中融入了时尚元素,开发出卡通漫画蛋雕、蛋雕小夜灯、“蛋中蛋”以及多层蛋雕等文创产品。

  随着蛋雕作品受到愈来愈普遍的关注和认可,杨星国开始深入中小学校园社团,以授课的形式传承非遗技艺。他让同学们亲手体验蛋雕制作的过程,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他开设课程并集中授课。目前已培养出了十几名成熟掌握蛋雕技艺的传承人。

  “师傅就是把自己的肩膀当作梯子,让徒弟爬到更高的地方。”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的大三学生魏子淳深有感触地说道。他回忆起刚开始学习蛋雕时的情景:“杨老师让我们在蛋壳上画一个硬币大小的圆圈,然后在蛋壳上刻图作画。那时候,雕刻蛋壳就像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一不小心就碎了。经过两年多学习,刻得多了就自然找到了蛋雕功夫的巧劲,在创作中找到了乐趣。”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了解非遗,并让非遗“活下来、传承下去”,杨星国携手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雕刻传承人张斌、非物质文化遗产陇派珐琅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族刺绣传承人马萧萧等人,共同打造了兰州市七里河区老街的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这个展馆不仅让观众能够欣赏到非遗作品,还能让观众亲手体验非遗作品的创作过程,并在离开时带走自己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接着使用上述相关联的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

华体网下载,专营 盆景苗木系列 工艺品系列 香品系列 富硒茶系列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400-0140-668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华体网官网app下载安装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7014706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