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玻璃、大漆、木艺、金工与首饰、纤维……丰富新颖的样式、琳琅满目的作品和高品质的呈现,让我们正真看到了当代手工艺的百花齐放。那么,手工艺如何兼顾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重新链接现代生活?在艺术市场里有多大的生存空间?在当代的艺术表达形式上还有多少可能性?本文邀请博览会、画廊、艺术院校学科带头人、艺术家等多位专家学者,聚行业之力,共同探讨。
因篇幅过长,本版块分为两篇发送。此为上篇,聚焦博览会与专家学者的讨论交流。
常晓琼:最早在2015年,我们就开始研究当代手工艺。包括拜访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海外手工艺艺术家,明白他们的生存情况和国内外市场的情况等,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结合对国内外当代手工艺现状的分析,我们得知工艺、当代手工艺和当代艺术之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和定义,恰恰在这种情况下给了我们做手工艺博览会平台的机会。三者交叉所融合出来的那个品类正是我们想做和引导的,比如,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传统的工艺去影响当代艺术,用当代艺术前沿的思维方式来影响传统的手工艺,这种碰撞产生了一种更能代表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作品。
我们今天所讲的当代手工艺,它是离当代艺术最近,也是离设计最近的一个板块。这次博览会参展的不管是品牌还是艺术家带来的作品,跟现代人的审美非常契合,它代表着我们对品质生活的一种追求,打破以往那种传统工艺美术、“非遗”手工艺既定的印象。通过平台,我们想要发掘的也正是这种具有传统文化属性,用传统的工艺,传统的材料,在当代文化框架下所产生的新的艺术表达,同时要让这种高品质的艺术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停留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上。这是国内目前所忽略的一个板块。
《收藏·拍卖》:SCAF 希望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倡导新的美学生活方式,具体理念如何理解?
常晓琼:SCAF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尽可能地缩短艺术家、藏家和市场之间的距离,我们希望把作品直接放到生活化的空间中来,让我们的藏家看到这个作品在自己的身边是什么样的,也让我们的艺术家更有信心。
相比当代艺术动辄成百上千万元,少则几万几十万元,当代手工艺反而是最容易与大众产生关系,也最容易与让普通百姓收藏得起的。我觉得艺术不应该就是少数人拥有的,人人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东西。所以,这次博览会,参展作品全部被移入广州文华东方酒店客房,观者步入其中,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欣赏不同风格的手工艺术品,就如同沉浸在一个个“艺术样板间”的体验之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引领新型美学生活,提升家居品质,满足大众的审美诉求,让美和艺术以更亲和的姿态去拥抱每个人。
《收藏·拍卖》:SCAF 为什么选择落地广州?而不是艺术生态更成熟的北京或上海?
常晓琼: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没有选择艺术市场更活跃的深圳,而是广州,是因为手工艺需要放在一个具有文化底蕴更深的城市来做。千年商都广州,收藏实力很强,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更高。首先,消费者需对传统工艺有基础的认知,才能理解这件作品的珍贵性,最后才能为此买单。
首届博览会更注重认知传播和市场的培养,聚焦在精准高净值客户人群,比如,设计师、文玩藏家、艺术批评家等人士,开始得有一小波人认可当代手工艺所传达的新型美学生活,才能慢慢扩大消费人群。未来也不排除落地其他城市的可能。
常晓琼:“创造东西”是一个既轻松又给人带来无限想象的名字。一方面,我们希望它足够接地气,将艺术品从所谓“精英”的高阁上请下来,用“东西”这个日常的词语来带给人更多亲切感,强调艺术进入生活的态度 ;另一方面,“东西”也可以是“东西方”的含义,我们希望将一个国际性的手工艺博会呈现给国内观众,这里不仅有国际艺术机构和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的艺术家作品,还有很多参展的国内艺术家也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我们共同努力,希望打破艺术的国界,而将目光聚焦在“高品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作品呈现上。
在海外,当代手工艺术博览会已经有很成熟的市场,SCAF在国内仍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中国,当代手工艺的专业画廊并不多,市场标准更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希望为当代手工艺术家、画廊机构、藏家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国际化的专业交流平台,逐步建立一个可以匹配国际的手工艺市场标准。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市场,艺术家看不到信心、藏家看不到信心、政府机构更看不到信心,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当然,藏家培养和市场培育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知道未来的5年或者10年能不能把这个市场培养出来,但我相信只要有需求的事情,它总会有空间。
齐喆:关于工艺美术的概念,我高度认同田自秉先生的一段论述:“工艺美术即是基于人们的生活需要,以满足人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所以,它既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时代的科学技术、经济思想、美学观念的形象的折射。”当广州美术学院2018年在中断2021年后又重新设立工艺美术学院时,没有按照当时流行的“手工艺术”命名,而是延续了“工艺美术”这一老名称,主要考虑工艺美术的内涵更加开放和包容,手工、机械甚至如今的人工智能手段都可以为我所用。工艺美术目前有两个方向,一类是根植在中国或者是人类血脉中对人和自然物料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灵感而创作出来的手作作品;另一类是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发展,不抗拒任何新材料的创作,所以说工艺美术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齐喆:工艺美术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上是跟人的衣食住行用紧密相关的。我们老在提设计生活、文化生活,其实最符合东方人的应该是一种工艺化的生活方式,它既有对天然材料、对本土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也有创作者自我审美趣味的灌注。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已经从“物质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需要向往”,新消费观日渐成为主流,“精致”“品质”成为近年来人们钟爱的词语,这种追求体现着人们的品位和情怀。
显然,单一的、冰冷的、统一工业化产品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恰恰给了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及美学意义的工艺美术极大的发展空间。手工艺术品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工业产品所不能替代的,比如,漆器的光泽、丝绸的触感,以及其他各种工艺品所独具的特质,这会给消费的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带来某种隐藏的内在感受。手工艺术品的存在,会让我们打开这些深埋在血液中的机能,这种感受所带来的就是高品质的生活,我认为这也是手工艺最重要的当代价值所在。
我们应该以崭新的面貌重新演绎东方造物哲学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工艺美术发展的新契机,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社会背景下,思考走出一条工艺生活的路径。
齐喆:在英国、意大利、日本等一些有着传统工艺资源的国家,他们比较好地保留了传统工艺,尤其在工艺的当代转化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在中国,最深入百姓意识之中的就是工艺美术,很多老百姓都能跟你讲讲陶瓷、木雕。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那一定要用当代人的视角去看传统。我们现在对传统继承过多的还是偏向于技艺和图式符号。我认为,对中国古老工艺传统的继承,应该是一种精神性的继承,经过当代工艺人的创造,依托现代技术的支持,重新转化为一种崭新的视觉形象,呈现出一种现代的面貌,让工艺美术重新进入现代生活和现代空间中去。
《收藏·拍卖》:国内目前有不少艺术家工作室和品牌在从事手工艺创作和推广,对于这种方式,您怎么看?当代手工艺怎么样才可以走得更远?
齐喆:工艺美术从传统来说就是小规模的作坊式的生产,如今个人工作室的方式,也是一种当代的转变,这是一种很有益的新路径,应该乐见其成。要想当代手工艺走得长远,首先,我们要培育这类高品质工艺艺术品的消费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领会传统工艺的美妙,但这种感知力在中国人基因里就有的。我们以前传递的审美太单一了,或者是对本民族传统审美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不够敏锐,这种感知力和敏锐触觉要重新被激活。其次,创作当代化但不要孤芳自赏,还要市场化,这就要求工艺美术的分类须更清晰,比如,艺术家的手作单件作品,工作坊有一定批量的工艺产品,需要把产品和作品做更细致的分类。在西方工艺传统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非常好的市场分类制度,作品价位也有非常清晰的分级,中国目前整个市场还比较模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没有经过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翻新款苹果 M3 MacBook Air 上架美国官网,价格立减170~200美元
曝苹果 iPhone 16/Pro 系列 OLED 屏再次由三星、LG 显示包揽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