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危机正步步逼近。2025年7月,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其现金储备骤降至4570亿美元,仅为原计划8500亿美元的54%,创下历史新低。为填补巨额财政缺口,美国政府紧急宣布第三季度将发行1.01万亿美元国债,几乎是此前预估规模(5540亿美元)的两倍。 如此庞大的融资需求,折射出美国政府日均超过110亿美元的惊人支出,稍有不慎,整个财政体系将面临瘫痪的风险。
这并非杞人忧天。早在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重启对等关税政策后,美国国债市场便开始剧烈震荡。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三天内飙升40个基点,突破4.5%的警戒线年期美债收益率更是一度突破5%,创下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的新高。 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对冲基金正利用50-100倍的高杠杆进行基差交易,其头寸规模已膨胀至惊人的1万亿美元。金融专家警告,这种在“装满炸药的仓库里玩火”的行为,一旦利率剧烈波动,强制平仓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可能引发金融市场。
危机不仅仅体现在美国国内。日本金融业也承受着巨大压力。2025年5月初,日本主要寿险公司披露的季度财务报告数据显示,这些长期被视为稳健的机构投资的人,在国内债券市场的未实现亏损已突破600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机构广泛使用了高达60倍的财务杠杆投资美国国债,一旦美债收益率波动超过3个百分点,就将面临强制平仓的风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正在战略性地减持美债。截至2025年4月末,中国官方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降至7563亿美元,创下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较2013年1.3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大幅缩水超过四成。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数字可能并未完全反映中国实际的风险敞口,因为部分中国投资者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和第三方国家持有美债的资产并未被统计在内。
与此同时,国际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自2025年4月特朗普重启关税以来,离岸人民币汇率从7.4287的低点持续走强,三个月内累计升值3.5%,与市场预期大相径庭。反观美元指数则出现断崖式下跌,年内累计贬值高达12%,彻底失去了避险货币的光环。
中国央行采取了“一减一增”的策略:一方面持续减持美债,另一方面发行美元计价的主权债券吸引国际投资者。此举每月给美国财政部带来近千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压力。考虑到美国国债市场每年约30万亿美元的发行规模,基准收益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美国政府需额外支付3000亿美元的利息。
国际资本流动也正经历显著转向。2025年第二季度初,美国金融市场遭遇显著资金外流,单月跨境资本净流出高达142亿美元,同期外国官方机构投资的人净抛售美国国债及其他证券资产达173亿美元。
美元霸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元在全球外汇存底中的占比已从历史峰值72%下降至58%。 而人民币在东盟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已突破38%,沙特阿拉伯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石油交易,俄罗斯也将其作为主要外汇存底资产之一。
中国企业海外资产规模已达15万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正寻求战略性配置。人民币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有经验的人指出,一旦离岸人民币汇率突破6.8,可能引发大规模资金回流,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产生直接影响。
国际黄金市场也呈现异常波动,2025年5月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交割量较去年同期激增七倍,摩根大通等传统黄金空头也转变策略,增持黄金多头头寸。中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储备,已连续18个月净购入,黄金在外汇存底中的比重较十年前翻了一倍,达到6%。目前,中国官方黄金储备已达7377万盎司,构筑了重要的风险缓冲机制。
自主研发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在崛起,其交易规模在2025年前六个月增长近两倍,全球近百家主要金融机构已接入,并积极与俄罗斯和欧洲支付系统相互连通,致力于构建一个不依赖美元的全球清算新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应对金融市场波动。预计2025年将发行3-4万亿元专项债券,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的扩张,以及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都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美国则为其贸易冲突付出沉重代价。2025年初,美国物价加速上涨,短期通胀预期突破4%;2月消费者物价预期飙升至4.3%,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度地下跌11.8个百分点。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而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政策加剧了财政赤字,进一步推高了长期国债收益率,逼近5%的危险水平。 前美联储官员比尔·杜德利警告,关税政策将导致美国物价在半年内突破5%,给普普通通的家庭带来非常大压力。新税收改革方案更加剧了社会不公,低收入群体平均损失超过1100美元,而最富有的1%人群则额外获利超过4.3万美元。
亚洲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3600亿美元,但其外汇存底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美元占比从37%降至24%。亚洲国家正积极地推进本币结算体系建设,强化区域金融合作,加快构建去美元化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并建立自主可控的资金循环机制。
中国外汇存底管理策略也正经历显著调整,2025年上半年净增长1151亿美元,达到3.3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 境内企业外汇风险对冲意识增强,套期保值比率突破30%;监管部门建立了针对美债市场的实时监测系统,并逐步减持长期美债,增持短期、高流动性金融工具和金砖国家银行存款,战略性增持关键矿产资源。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2025年首季人民币在全球跨境支付中的占比达到3.79%,作为官方储备货币的份额也提升至2.4%。 熊猫债市场蒸蒸日上,伦敦市场成功发行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获得超额认购,并与多国达成双边本币清算协议,在非洲市场系统性培育人民币使用场景。
总之,全球金融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美元霸权面临严峻挑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亚洲区域合作日益紧密。 美国财政危机与贸易冲突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而中国则凭借稳健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积极的金融改革,在全球金融舞台上扮演着逐渐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