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来的时候,我跟她发微信,每次打很多字,她要么说一个“嗯”,要么说一个“哦”
第一,我们聊天的时候,不能回我‘嗯’,必须回‘嗯嗯’;第二,不能回我‘哦’,必须回‘哦哦’;不能回我‘额’,两个‘额’也不行
一旦在聊天的过程中,遭遇其中的任何一个字,基本表示“哥(姐)很忙,聊天结束”。
关键就是很多时候,对方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同辈、同事、同学,甚至还是自己的下级,不禁悲从中来,有那么一秒的失落。
叠音是指音节的重复,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形式,都会存在于姓名和网络语言之中。
有研究者对 25578 个人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大约有3%的人使用叠音姓名,其中女性使用叠音姓名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研究者认为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是叠音会传递亲昵和柔美的印象,这种印象与人们对女性的期望一致,但与人们对男性的期望相左。
在网上聊天时,人们也常常使用叠音,比如“嗯嗯”、“宝宝”、“亲亲”、“么么”、“萌萌哒”等,叠音会给人活泼可爱的感觉,创造一种充满童趣的氛围。
叠音为何会给我们大家带来温暖的感觉,是因为叠音激发了我们的婴儿图示。儿童语音与成人语音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儿童语音中含有大量的叠音。
而且,成人在和婴幼儿交流时也更多地使用叠音,如“吃饭饭”、 “睡觉觉”。
我们对婴儿的一些独特特征总是带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和偏好,婴儿的可爱、纯真、没有一点危险,在我们最原始的记忆里,也在我们繁殖后代的美好憧憬中。
尤其是回两个叠音字,会给你一种温暖的感觉,你会有一种在和小孩纸聊天的感觉,会觉得对方更加热情,更有安全感。
对方回复的字很少,甚至不回复你,有很大的可能是真的在忙,也可能是必须装得很忙。
其实,说这些话的时候,殊不知,会引起对方的心理不适。这样一个世界就你忙,我很闲,是不是?
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较为重要,意味着有很多人找,意味着获得的资源很多,意味着自己有目标有追求。
忙是相对的,如果对自己不重要的人,我不忙也是忙,对自己有价值的关系,再忙也是不忙。
说得更不客气一点,忙,背后的潜在意义是,我的时间比你的时间更值钱,我和你之间是有距离的,我的地位是比你高的。
所以,如何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很忙,又不让别人心理觉得不舒服,是一种需要修炼的智慧。
不论是在一对一的聊天,还是在微信群中,如果自己觉得在其中处于更高的地位,那肯定不能多发言。
因为,你发言太多,别人就会觉得你很闲,领导怎会是这么闲呢,那就跟自己的身份不匹配了。
所以,回复你一个“嗯”或者“好”,表示,已阅,但是对不起,我没时间打第二个字了。
如果是你,到了一定场合和情景,也只能这样做。可以说一句话的,你可能只说两个字,可以说两个字的,你可能只说一个字。
比如,我们如果经常和一个人一起喝酒吃饭唱歌,就很难再跟他/她一起完成有难度的需要彼此配合的事情。
相反,那些经常得高分,看起来勤奋能干的人,你多半不愿意和他/她一起出游,一起娱乐。
也就是说,一个高热情的人却被认为是低能力的,而一个能干的人却被认为是低热情的,热情与能力之间似乎是一种相互补偿的关系。
一个天天发“哈哈”“么么哒”“萌萌哒”的人,别人会觉得你只会搞笑卖萌,没什么实力。
在印象管理中,人们会利用热情与能力的补偿关系来达到提升能力或热情的目的。
当人们想要表现更高能力时,会降低自己的热情表现,而当人们想表现出更多热情时,则会降低其能力表现。
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还是热情往往取决于对象的地位和自己关系维持的动机。
一般来说,高地位的人要尽可能展现自己是高能力的,低地位的人要尽可能展现自己是高热情的。
如果在一个微信群中,如果自己地位较高,自己就必须表现出较有能力的样子,那就不能太“呵呵哒”了。
而那些地位较低的人,最好表现得热情一点,即便你自己很牛逼,那也不能跟领导比能力。
即便自己比较牛,在表现出自己有能力的同时(比如,发言不多),又不失热情(偶尔卖个萌,来一发表情)是极好的。
即便自己比较弱势,也不卑不亢,不一味地“嗯嗯”,偶尔装一下高冷,也未必是件坏事。